從「危老」到「都更」:探討大同區都市更新的機會與挑戰

 


大同區,這個曾是台北市的起源地,如今卻常被冠上「老舊」、「邊緣」的標籤。但這樣的印象,是否真的全面?或只是我們對老城區的誤解?

事實上,隨著「危老條例」與「都市更新計畫」近年來在台北各地逐漸推動,大同區正悄悄迎來一波轉型契機。只是這樣的轉型,走得特別慢、特別難,也特別值得我們細細討論。

這篇文章,我們不只談政策與法規,而是從街區的角度出發,看看都市更新在大同區落地時,面臨哪些真實困境、又可能孕育哪些新的希望。


為什麼是大同區?從城市老化談起

根據台北市都發局資料,大同區是全市「建物平均屋齡」最高的行政區之一,超過三成建築屋齡在40年以上,部分地段甚至有50年以上的危險老屋。

常見的景象包括:

  • 年久失修的公寓大樓:天花板漏水、管線老舊,住戶卻因經濟或法規問題無法搬遷。
  • 人口外流與高齡化:青年人口移出,留在社區的是高齡長者與租屋人口。
  • 產業空洞化:隨著傳統製造業衰退,許多街區商業機能不再活絡,地價低迷、投資意願不高。

這些因素交織下,使大同區在推動都市更新時,面臨比其他行政區更複雜的結構問題。


危老與都更的差別在哪裡?

為了讓讀者更清楚背景,這邊快速釐清兩者的差異:

  • 危老條例(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):針對「非整體街廓」的小規模建築更新,門檻較低、流程較快,由民間主導,常見於舊公寓。
  • 都市更新條例:針對整體街廓的重新規劃,涵蓋拆除重建、公共設施改善、街道重整等,程序較繁雜,但能帶動整體改造。

在大同區,目前大多是單棟危老更新個案居多,大型都更案仍進展緩慢,原因包括土地持分複雜、居民意願不一、開發報酬率偏低等。


案例觀察:從成功個案看見可能性

雖然挑戰多,大同區也有一些具代表性的更新案逐漸浮現,例如:

▍大同區民生西路危老重建案(2023年開工)

  • 為老舊5層樓公寓進行重建,引進新式電梯大樓設計,補強耐震與無障礙設施。
  • 開發商配合社區需求保留部分社福空間,成為小規模「微型共融住宅」案例。

▍歸綏街周邊都更潛力區

  • 目前由市府劃設為「公辦都更潛力地區」,具備捷運、傳統市場、文化場館等優勢。
  • 若能突破產權整合瓶頸,將有機會成為新型住宅與社區文化場域共存的典範。

這些案例顯示,只要整合得當,即便是舊城區,也能找到符合當代生活的更新方式。


長者在哪裡?更新背後的社會議題

許多大同區居民擔心都更會帶來「社區驅離」,特別是以下兩個面向:

  1. 租屋族群搬遷壓力:更新後租金提高,原本的低收入族群或高齡者恐被迫遷離。
  2. 記憶空間的斷裂:整排老宅一旦拆除,鄰里關係、巷弄記憶就可能一併消失。

為此,一些學者與在地團體提出:「社會住宅導入更新區」、「共住型長照宅」、「社區參與式規劃」等做法,讓更新不只是炒地皮,而是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工具。


機會在哪裡?大同區未來發展潛力分析

從地理位置來看,大同區其實具有以下優勢:

  • 交通便捷:捷運雙連站、大橋頭站、台北車站北側均在區內。
  • 文化資產密集:迪化街、孔廟、大稻埕、延三夜市等觀光潛力高。
  • 基盤低、空間大:由於目前地價偏低,相較中山、大安等區,更新空間彈性較大。

因此,未來大同的都市更新若能兼顧「開發與保存」、「歷史與創新」、「共好與共住」,將有潛力發展成為北市少數具「文化生活聚落感」的全齡友善街區。


更新不只是建築,而是讓城市學會重新生活

都市更新,不該只是把老房子推倒重建,更應該是一次對「城市如何承載人」的重新思考。

對大同區來說,最大的價值不在於蓋多少棟大樓,而在於——
我們是否願意一起讓這些有故事的街區,繼續有人住、有生命、有未來。



🔔 下一篇預告:街屋的回聲——台北老屋再利用的設計風潮與在地實驗

如果你也關心都市更新與老社區未來的樣貌,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看法。也別忘了訂閱本部落格,我們將繼續從生活角度出發,描繪出屬於台北的城市轉型故事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